春季角结膜炎(VKC)又名春季卡他性结膜炎、季节性结膜炎等,是反复发作的双侧慢性眼表疾病,有环境和种族倾向。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,20岁以下男性多见,严重者危害角膜,可影响视力。
病因
VKC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,通常认为和花粉敏感有关,各种微生物的蛋白质成分、动物皮屑和羽毛等也可能是致敏原。VKC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参与的超敏反应,即Ⅰ型超敏反应(速发型超敏反应)和Ⅳ型超敏反应(迟发型超敏反应)共同作用。
临床表现
VKC的主要症状是眼部奇痒。在白天经过刺激或环境诱发后,如灰尘、头皮屑、亮光、风、汗渍和揉擦、,夜间症状加重;其他症状还有疼痛、异物感、羞光、烧灼感、流泪和黏性分泌物增多。根据眼部体征的不同,临床上把春季角结膜炎分为睑结膜型、角结膜缘型和混合型。
睑结膜型的特点是睑结膜呈粉红色,上睑结膜巨大乳头呈铺路石样排列。乳头形状不一、扁平外观,包含有毛细血管丛。裂隙灯下可见乳头直径在0.1-0.8mm之间。彼此相连。荧光素可视乳头顶部着染,在乳头之间及其表面常有一层黏性乳白色分泌物,形成假膜。下睑结膜可出现弥散的小乳头。
角结膜缘型更常见于黑色人种。上下睑结膜均出现小乳头。其重要临床表现 是在角膜缘有黄褐色或污红色胶样增生,以上方角膜缘明显。混合型睑结膜和角膜同时出现上述两型检查所见。
各种类型春季角结膜炎均可累计角膜,以睑结膜型更为常见,主要是由于肥大细胞及嗜酸性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引起。角膜受损最常表现为弥漫性点状上皮角膜炎,甚至形成盾形无菌性上皮缺损,多分布于中上1/3角膜称为“春季溃疡”。部分患者还可出现上睑下垂,可能与继发性乳头肥大造成眼睑重量增加有关,有时也可观察到下睑皮肤褶皱增多。VKC的临床病程可间断反复发作持续2-10年,成年后逐渐消失。
治疗
春季角结膜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,短期用药可减轻症状,长期用药则对眼部组织有损害作用。治疗方法的选择需取决于患者的症状和眼表病变严重程度。物理治疗包括冰敷以及在有空调房间可使患者感觉舒适。
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对迟发性超敏反应亦有良好的抑制作用。急性期患者可采用激素间歇疗法,先局部频繁(例如每2小时1次)滴眼,应用5~7天后迅速降低滴眼频次。顽固的睑结膜性春季角结膜炎病例可在睑板上方注射0.5~1.0ml短效激素如地塞米松磷酸钠(4mg/ml)或长效激素如曲安西龙奈德(40mg/ml)。但要注意长期使用会产生青光眼、白内障等严重并发症。
非甾体类抗炎药在过敏性疾病发作的急性阶段及间歇阶段均可使用,对缓解眼痒、结膜充血、流泪等眼部症状及体征均显示出一定的治疗效果。
肥大细胞稳定剂常用的有色苷酸二钠及奈多罗米等,最好在接触过敏原之前使用,对于已经发作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差。目前多主张在春季角结膜炎易发季节每日滴用细胞膜稳定剂4~5次,预防病情发作或维持治疗效果,待炎症发作时才短时间使用激素进行冲击治疗。
抗组胺药可拮抗已经释放的炎症介质的生物学活性,减轻患者症状,与肥大细胞稳定剂联合使用治疗效果较好。可减轻眼部不适症状。
经过一系列药物治疗(抗组胺药、血管收缩剂)仍有强烈畏光以至于无法正常生活的顽固病例、局部应用2%的环孢素A或0.05%FK506可很快控制局部炎症及减少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量,对顽固性春季角结膜炎有很好的治疗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