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重点关注传染病相关病种的健康提示

发布者: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:2018-05-25浏览次数:27

手足口病知识:

手足口病(Hand-foot-mouth Disease, HFMD)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。

病原体:常见的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CoxA16EV71CoxA10CoxA6等。同一儿童可因感染不同型肠道病毒而出现多次发病。

传染源及传染期:手足口病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,无症状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。发病前数天,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,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。

传播途径: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传播,也可经呼吸道(飞沫、咳嗽、打喷嚏等)传播,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、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。

易感人群: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,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。

流行季节:根据多年的监测发现,手足口病全年均可发生,有2个高发期:46月出现第一发病高峰,1112月可出现小高峰。

临床表现: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-10天,平均3-5天。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,以发热和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。手足口病具有自限性,轻症病例病程一般为7-10天。但有少数幼儿会发展成重症病例,如发现患儿高热不退、精神差、呕吐、抽搐、肢体抖动等情况必须及时就医。

主要预防措施:

一、洗手

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复杂,但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通过手-口途径,即幼儿手上沾染病毒,直接随食物或吸吮手指等行为进入人体。因此,养成勤洗手的良好习惯便是预防手足口病的主要措施。

在以下情况下尤其要注意及时清洗双手:饭前便后、外出回家后、公共场所游玩后、与可疑病例接触后、接触呼吸道分泌物时(打喷嚏、咳嗽和清洁鼻子后);同时,应改掉用手摸脸的换习惯,因为病原体可通过黏膜(眼、鼻)进入人体引起感染。

正确的洗手方法:采用流动水洗手,使双手充分浸湿;取适量肥皂或者皂液,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、手背、手指和指缝;按一下步骤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,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,清洗指背、指尖和指缝:

手洗净后应用一次性纸巾、干净的毛巾擦干双手,毛巾不得共用;再用纸巾将水龙头关闭。

二、清洗消毒

肠道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,适合在湿、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,乙醇(酒精)不能将其杀灭,但肠道病毒对紫外线及各种氧化剂(如漂白粉、碘酒)敏感,5630分钟也可以灭活病毒。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减少或消除环境中的肠道病毒:

1居室常通风,勤晒衣被;

2)个人生活物品不混用,且及时清洗消毒:奶瓶、奶嘴、餐具、杯子、毛巾用完后煮沸消毒,并晾干,长久不用时,应放在干燥通风环境下;

3)定期对玩具、门把手、楼梯扶手、桌面、厕所内各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消毒。

三、隔离、治疗

肠道病毒传染性强、隐性感染比例大、传播途径复杂、传播速度快,控制难度大,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。所以,托幼机构、看护点、学校、社会早教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都是手足口病流行的重点场所。

入托的儿童应每日配合保健老师进行晨检,及时告知相关疑似症状(如口腔溃疡、皮疹等)。患病儿童应进行居家隔离,期限为至发病后2周或至症状消失后1周,经保健老师检查后再入园,以防患儿在排毒期内过早入园传染至其他幼儿。